《中国人造板》杂志(原《人造板通讯》)创刊30年了,见证了中国人造板机械的发展与壮大。30年前,通过技术引进与合作制造,使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标国际人造板机械先进水平,开始了自主研发的征程,从跟随到追赶,发展到今天,已与世界人造板机械制造水平接轨同行。
1994—2004年,跟随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的10年
1.1 发展基础
中国的人造板机械发展到1994年,基本具备了跟随世界先进水平进行自主研发的能力。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国家集中物力和财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在1979年北京市木材厂引进联邦德国比松(BISON)公司年产3万m³刨花板单层压机生产线[1],在1980年福州人造板厂签订引进美国华盛顿铁工厂(Washington Iron Works)年产5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合同,开始组织企业消化吸收[2]。特别是1984年由沈阳重型机器厂(以下称沈重)与联邦德国比松公司签订了“年产5万m³刨花板成套设备技术转让和合作制造”合同,联合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与中国林业机械公司下属制造企业,10年计划合作制造10套刨花板生产线,中方制造设备的比例由最初的20%逐渐增加到90%,德方提供全套设备的制造技术,包括图纸、工艺、人员培训、设备质检等[3]。通过技术引进和合作制造,以及不断地设备自主研发与多轮的技术改造,经过数十条生产线设计、制造、建设、调试、生产的实践,在工程设计、制造加工、生产工艺、技术人员等方面全面提升了自主设计研制和全线生产运维的能力。
1)工程设计:通过参与引进生产线和合作制造生产线及自主研发生产线的工程设计实践,一批林业工程设计院具备了成熟的人造板生产线工程设计能力,包括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福建林业勘察设计院、林业部西南林业勘察设计院、广东林业勘测设计院等专业工程设计单位,他们活跃在大江南北,开展人造板生产线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
2)制造加工:伴随着技术引进与合作制造,相关的生产制造工厂也开始购进高精度的大型膛、铣床和数控切割设备,使人造板机械的设备制造具备了生产大平面精加工和大型框架制造的能力,包括沈重、上海人造板机器厂(以下称上海板机)、信阳木工机械厂、四川东华机械厂、昆明人造板机器厂、哈尔滨林业机械厂、苏州林业机械厂、镇江林业机械厂等一大批人造板机械专业制造厂。沈重还通过引进加制造,建立了1∶1的人造板生产工艺试验车间。人造板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工工艺以及产品设计技术日趋完善,为人造板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设备运维:一批大专院校人才的培养及数十条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的投入运行,造就了一大批生产操作和设备维修专业的技术高手,形成了“进口刨花板”系、“昆明生产线”系、“福州纤维板”系、“上海生产线”系、“原国有企业”系等专业团队,活跃在已建成和新建成的生产线上。改变过去不管是进口生产线还是国产生产线最高实际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状况,开始具备人造板生产线达产达标的能力。
1.2 发展历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家具生产对中密度纤维板的青睐,推动对中密度纤维板的需求急速增长。国外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因受供给量和价格的限制,不能满足中国对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投建的需求,给了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业跟随世界人造板机械发展的良机。1994年上海板机自主开发的年产1.5万m³中密度纤维板成套设备交付江西宜丰宏丰人造板有限公司安装调试,生产线以德国辛北尔康普(Siempelkamp)公司的模式国产化,整线采用PLC可编程序控制,性能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水平,1995年通过了上海市经委组织的鉴定[4]。同期,四川东华机械厂年产1.5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通过四川机械厅组织的专家评议,认为该成套设备结合中国国情开发,国产化率高、质量可靠、操作维修方便,开始在四川、湖南、广东、陕西等地应用,1996年通过林业部组织的鉴定[3]。1994年5月由沈重设计制造+瑞典桑斯(SUNDS)公司热磨机配套的年产3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在合资企业沈阳福阳人造板有限公司进行负荷试车。同时,国内骨干人造板机械制造企业也相继完成年产1.5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的开发,1995年西北人造板机器厂年产1.5万m³中密度生产线在湖南张家界投产,1996年信阳木工机械厂向湖南会同提供了1套年产1.5万m³单层热压机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3]。
为了提高生产线的效能,通过增加多层热压机的层数和改进板坯装板方式,缩短辅助时间,在成熟的年产1.5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的基础上开始向年产3万m³、5万m³生产线提升,同时,还采用自主研发双幅面主机和生产线设备+配套国外大产能的热磨机,将生产线的产量提升到年产8万~10万m³的水平。1996年上海板机年产3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通过了林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是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1套年产3万m³中密度纤维板成套设备[5]。2001年底苏州苏福马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苏福马)第一套年产3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在河南沈丘热电厂投产。2003年上海板机年产8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通过了上海市经委组织的鉴定,主机装备技术有较大提高,4'×16'双幅面15层热压机的同步平衡、位置控制、同时闭合等机构设计技术解决了年产5万m³以上生产线的装卸困难问题;采用获国家专利技术的预装板坯系统,大大地缩短了装板时间。2004年苏福马研制的第1套双幅面(4'×16')年产8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在江苏溧阳福华人造板有限公司正式投产[3]。而后,相关装备制造企业开始进行8'×16'多层热压机研制,向年产10万m³以上的生产线技术突破,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20世纪90年代,在技术引进和合作制造的基础上,国产自主研发的新型刨花板生产线也通过改进完善,走进国内市场,并向多品种方向拓展。1995年上海板机年产1.54万m³刨花板生产线在云南西双版纳沧江木材厂试车成功,生产线也以德国辛北尔康普(Siempelkamp)公司的模式国产化,经评议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1996年苏州林业机械厂年产1.54万m³刨花板生产线在江苏常熟市投产。1997年镇江林业机械厂年产1.5万m³刨花板生产线落户山东日照。1995年第一套年产1万m³定向刨花板国产生产线在福建建瓯木材厂建成投产,1996年通过了林业部科技司组织的技术鉴定,生产线是南京林业大学主持,镇江林业机械厂、上海板机和福建建瓯木材厂共同参加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形成了自己特点和创新[6]。1997年由哈尔滨林业机械厂提供成套设备的山东鲁中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1万m³水泥刨花板生产线投产。1998年镇江林业机械厂年产1.5万m³竹木复合刨花板生产线落户湖南洪江。1999年镇江林业机械厂提供的我国第1条国产1.5万m³石膏刨花板生产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市宏业人造板有限公司建成投产[3]。2000年信阳木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国内第1套年产3万m³模压粉煤灰水泥刨花板生产线在南京运行[3,7]。2003年信阳木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推出中国第1套年产5万m³秸秆刨花板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8]。
1.3 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造板机械的制造,基本处在测绘仿制、对生产线技术参数的摸索与验证、为国外引进设备配套辅机的水平,如北京市木材厂引进联邦德国比松公司年产3万m³刨花板单层压机生产线,为了节约外汇,除引进34台套主机以外,其余63台套是国内厂家配套[9]。1983年由林业部和国家物质总局分别投资的14套日产50m³刨花板生产线,先后投入生产[10]。同期,沈重也依靠自身的力量,设计出8条日产50 m³刨花板生产线投入使用[11]。这些生产线的设计和设备制造上均存在某些“先天不足”。经过几轮持续的改造和技术力量的培养,加上联邦德国成套设备技术转让与合作制造,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造板机械发展到跟随世界先进水平进行自主研发的水平,并形成了相关的开发与发展模式。
1)完全自主研发模式。年产1.5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采用自主研发模式开发,包括当时先进的木片风选技术的研制、M101自有技术热磨机、意大利意玛(IMAL)模式的纤维施胶系统的开发、美国式机械真空吸附铺装、瑞典桑斯(SUNDS)公司式的3段加压连续预压机、接近联邦德国水平的无垫板装板机多层热压机的国产化应用,整线性能接近国际水平[3]。在国产第一条年产1万m³定向刨花板生产线中,在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制定、设备结构研发都形成了自有的专用技术。开发出刀轴式长材刨片机、通道式干燥机、滚筒拌胶机、定向铺装机、单层热压机等定向刨花板关键设备[6]。
2)自主研发+引进配套模式。沈重整线设计制造+瑞典桑斯(SUNDS)公司热磨机配套的开发模式,年产3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1994年5月在合资企业沈阳福阳人造板有限公司进行负荷试车;上海板机设计制造的年产能8万~10万m³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配套奥地利安德里茨(Andritz)公司45/49-1CP热磨机,在国内陆续推出近40套,被称为“滁州模式”。
3)技术引进国产化+自有结构设计与参数建立模式。人造板生产线能达产达标和实现设计产能的突破,加热介质采用热油在人造板生产线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引进比利时温克(Vyncke)公司的热能工厂开始,突破了制约人造板产能提升的瓶颈。技术引进后,国内有关厂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系统开发和结构设计,建立了自己的参数计算与选型系统,完全自主地设计制造了提供以热油为热介质的能源中心,并且可根据需要同时提供热风和蒸汽多种热介质。
1.4 发展业绩
1994—2004年,是国产人造板机械跟随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的10年,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发展业绩。
1)人造板多层热压机技术逐渐完全取代了进口,将国外多层压机设备挡在了国门之外。国产的多层压机及装卸板技术无论是制造水平还是生产效率及运行可靠性,完全达到了世界的发展水平,并出口到亚洲、非洲、欧洲和南美洲。由于国产多层压机的高性价比,使得德国人造板机械制造商逐渐退出了人造板多层压机的国际市场。
2)从2000年开始,苏州林业机械厂在总结多年设计制造砂光机的技术经验基础上,吸收国外最新的砂光技术,重点瞄准提高砂光效率,改善磨削质量,提高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完成了升级换代的M型砂光机的自主研发,大大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并在2002年成功试制出国内第1台8'砂光机,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内8'宽幅砂光机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12]。
3)2004年,苏福马镇江分公司,通过与奥地利安德里茨45/48-1CP热磨系统配套,完成了除热磨机主机以外的所有配套设备,再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结构,对原有热磨机进行多轮改进,开发出BM1111/15/23(44")型首次采用机械密封的热磨机,填补了在年产8万m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配备单台国产热磨机的空白[13]。
2 2004—2014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的10年
2.1 发展历程
追赶世界人造板机械先进水平主要体现在中国开始向研发连续平压热压机奋力拼搏。2004年,上海板机开始与德国克诺斯邦(Kronospan)公司合资。此前上海板机着手研发的4'连续平压热压机已完成70%的技术开发工作,通过合资借助于其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及国际市场,加快了连续压机开发步伐,2006年上海板机研发的中国第1台连续平压热压机完成厂内安装调试。2007年上海板机ContiPlus®8'连续压机在斯洛伐克BucinaDDD,SPOL.s.r.o.刨花板生产线成功投产。2009年上海板机国内第一条4'年产6万m³麦秸定向结构板(OSSB)连续压机生产线,在陕西环球嘉禾板业有限公司运行,同期,4'宽、38.5 m长,最快运行速度1 000 mm/s的连续平压热压机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在新疆金杨美家木业有限公司开始安装,10个月后完成移交验收,投入生产[14]。
敦化市亚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称亚联机械)在2004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连续辊压热压机后,陆续在市场推广应用。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聚集,成熟加工和生产工艺技术,于2006年开始了连续平压热压机的开发,2008年日产300 m3、4'DBP双钢带连续平压机生产线,在吉林汪清县开发区林源木业有限公司试产运行[15]。经过生产线试验生产的经验积累和设备不断地改进完善,亚联机械向市场推出的第一套日产500m³连续平压热压机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2010年在山东单县宁丰集团菏泽市宁丰木业有限公司投产。
专业从事人造板装备制造的大型企业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开始进行连续平压热压机的技术开发,借助于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人造板连续平压与精准控制”课题,着眼于国际专利技术壁垒的分析与突破,开展连续压机的设备结构研制与试验验证,完成了关键零部件加工制造和连续压机生产线控制技术开发,于2011年11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15万m³的8'宽中/高密度纤维板连续平压生产线在江苏宿迁投料生产。在经过该示范线的运行探索与改进设计,第二代连续平压热压机在2013年推上市场,年产30万m³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2014年在广西得力木业开发有限公司联线运行[16]。
加入人造板连续平压热压机研发并将压机推向市场的企业,还有上海捷成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和临沂兴滕人造板机械有限公司。
2.2 发展模式
为满足市场的需求,进入2000年后,中国为开发研制连续平压热压机,聚集了多方力量和资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1)合资合作,优势互补模式。上海板机在基本掌握连续平压热压机核心技术基础上,与国际人造板知名生产企业德国克诺斯邦公司合资,利用其丰富的生产线运行与调试和市场推广能力,加上上海板机成熟的人造板机械设计与开发经验,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加快了连续平压热压机的研发进程,迅速进入了市场。
2)先易后难,持续开发模式。亚联机械先从技术容易突破的连续辊压热压机入手,积累驱动辊等大型相关机件的结构设计与加工经验,熟悉连续压机的生产工艺,通过连续辊压热压机的市场销售,循环聚集研发资金,推进高难度的人造板连续平压热压机的研发攻关,通过持续的改进完善,实现了连续平压热压机制造技术的迭代升级。
3)专利突破,重点攻关模式。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对连续平压热压机国内外专利技术的分析与研究,规避了相关技术封锁,从柔性进入端、框架热膨胀移动、精准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产权的专有技术,并经过试验验证和改进设计,完成了连续平压热压机的产品开发。
2.3 发展业绩
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的10年,国产人造板机械,除连续平压热压机的技术突破以外,连续辊压热压机和人造板柔性规格锯的开发应用也值得关注。
1)连续平压热压机技术被突破后,人造板连续平压机生产线迅速形成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势头,逐步形成了涵盖4'、6'、8'、9'等宽度规格和纤维板、刨花板、定向刨花板等板种类型的产品,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2)2004年亚联机械第一条年产5万m³中密度纤维板连续辊压热压机生产线在敦化市中联木业有限公司投产,此后陆续有哈尔滨东大林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上海捷成白鹤木工机械有限公司、信阳木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开发出连续辊压热压机人造板生产线。经过10年的发展,已建成投产40余条,年产能力180万m³,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并有部分生产线出口[17]。
3)2007年苏福马试制成功国产第一套8'×16'规格锯,在福建建阳森岚木业有限公司投入使用,最大加工尺寸:长5600mm×宽2700mm、最大成垛厚度185mm,锯切板厚范围2.5~35mm,锯切精度(对角线误差)≤2mm。2011年苏福马的第一条砂光机与规格锯组成的锯砂线,在福建漳州中福木业有限公司配套应用到人造板连续压机生产线中。
3 2014-2024年,逐渐形成与世界先进水平同行发展的10年
3.1 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人造板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人造板机械的发展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2014年以来,人造板机械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大部分都是首先在中国开发应用,促进了中国人造板机械的高速发展。以工艺创新为突破口,产生的新装备和新结构,在前后相差较短的时间内,中外装备制造企业都能推出相应的人造板机械新产品;有些新技术和装备,是中国企业率先创新形成新生产工艺,完成新装备的研发应用,充分说明了中国已逐渐进入到与世界人造板机械制造水平接轨同行的阶段。
2014年开始,连续平压技术以其有效降低原辅材料与能源消耗、产品质量稳定、幅面尺寸变化丰富等先进性能,显现逐步替代间歇式多层热压技术的趋势。单线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纤维板最大单线产能突破年产35万m³,刨花板最大单线产能突破年产60万m³[18]。为了突破纤维板同质化现象严重、新功能缺乏、竞争力较弱的瓶颈,亚联机械率先开发出板坯高压预热装置、双钢带重型预压机,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与创制的超柔性入口高速连续平压机配合,2016年12月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组织专家对济宁三联木业有限公司开发的超薄高密度纤维板进行鉴定,生产出1.0mm厚度的超薄纤维板,在线生产速度超过110m/min,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
2015年7月,寿光市鲁丽木业股份有限公司由德国迪芬巴赫(Dieffnbacher)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迪芬巴赫)提供的年产30万m³定向刨花板生产线投产。由于原材料供应原因,不能全部采用大径级原木,因此选用迪芬巴赫旗下迈耶(Maier)公司的高速环式刨片机,采用“两工段”刨片技术,以小径材、间伐材、枝丫材,制材板皮边料等原料,制备出优质长刨花,用于生产定向刨花板。为改善定向刨花板的饰面质量,在传统的定向刨花板铺装头以外,还在定向刨花板铺装板坯的上下两表面,设置了细小刨花铺装头,经过中外技术人员的多轮试验改进,开创出细表面定向刨花板生产新工艺,在世界上建成第一条既能生产定向刨花板,还能生产细表面(可饰面)定向刨花板的生产线[20]。随着中国定制家居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普通刨花板的静曲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2016年安徽省六安市叶集丽人木业有限公司和丰林亚创(惠州)人造板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对原生产线的改造中,也采用迈耶公司的高速环式刨片机在芯层使用超大扁平刨花,生产出超过了国家标准静曲强度指标的高强度刨花板[22]。迪芬巴赫以“超强刨花板”的名称开始向中国市场推广“两工段”刨花板连续压机生产线装备。2017年广西丰林集团对原南宁工厂的纤维板生产线实施年产40万m³高强度刨花板的技术改造[23],8个月后中国第一条“超强刨花板”生产线首板下线[24]。同时常州益林机械有限公司和镇江中福马机械有限公司也进行了大型超长木片削片机和长刨花宽体刨片机的结构改进,逐渐向市场提供国产“两工段”刨花备料设备[25]。随后,亚联机械、苏福马和临沂兴滕人造板机械有限公司等也开发出细表面定向刨花板铺装机。2019年亚联机械年产40万m³能生产细表面定向刨花板的生产线在淮北宁丰木业有限公司建成[26]。
由于世界及中国的可利用木材资源的短缺,开始积极探索并发展非木质和其他原材料的人造板生产技术。2017年,亚联机械结合各种非木质原料的特点,通过工艺与装备技术创新,在盘锦积葭生态板业有限公司,首创以湿地芦苇为原料,生产高性能绿色无醛芦苇刨花板的连续压机生产线[27]。根据国际建材市场对防火板需求旺盛的情况,亚联机械开发出无机纤维的施胶混合系统、岩纤板专用铺装机和专用连续平压机,2019年首条岩纤板连续平压热压机生产线在韩国海圆MSC有限责任公司投产运行。苏州苏福马机械有限公司历经2年的原料工艺试验和装备结构验证,将废旧服装以及制衣剩余物回收利用制成可重复使用的碎布料纤维板材,开发出全球首条6'布料纤维板连续平压热压机生产线,2023年在宁波一木亿森新材料有限公司投产运行[28]。
2022年,为满足板式家具用材的实木轻质感、高强度易饰面,以解决胶合板等实木类板材在实际应用中分层和龟裂以及压贴效率低的瓶颈问题,亚联机械采用连续平压技术,以胶合板或定向刨花板为芯层基材,以细刨花为面层,通过自动化高效的二次复合热压工艺,在南宁科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运行[29]。
3.2 发展模式
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的人造板机械的发展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与国外先进企业同台竞争,逐渐形成与世界先进水平同行发展的最近10年,铸就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1)合作攻关,共同发展模式。亚联机械从连续平压热压机推进市场开始,就与山东宁丰集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亚联机械根据宁丰集团产品和工艺要求开发设备,宁丰集团熟悉了解亚联机械的设备结构与特点,形成了互补的联合攻关发展模式,从2010年开始山东宁丰集团总计采用了亚联机械的10条连续平压热压机生产线,包括纤维板(含超薄纤维板),刨花板(含定向刨花板和细表面定向刨花板)。最近一条刨花板生产线于2023年5月在湖北红安县建成投产,设计产能达日产2000m³,促进了亚联机械的连续平压热压机技术不断进步,也使山东宁丰集团发展成为中国多品种、多规格的大型人造板生产集团企业[26]。
2)应用拓展,研发新产品模式。在连续平压热压机生产线的发展中,亚联机械和苏州苏福马机械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进行非木质和其他材料对连续平压热压机在进入端、油缸设置和温度控制等方面适应性改进,研发出生产芦苇刨花板、岩纤防火板和碎布料人造板等改进型连续平压热压机。
3)工艺先行,单机突破模式。结合各种非木质原料的特点,亚联机械和苏福马在工艺技术上先进行创新,改变了原木质人造板的备料系统、调拌胶系统、铺装系统和板坯预处理系统等生产工艺,据此开发了相应的专用配套新设备,如原料破碎机,气流与机械打散调拌胶装置,芦苇、岩纤、碎布等物料均匀铺装机,板坯高效微波预热装置等。
3.3 发展业绩
最近10年,中国的人造板机械,虽然受到了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但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业绩,逐步跨进了与世界人造板机械制造水平同行的行列。
1)中国制造的连续平压热压机生产的纤维板最薄厚度0.8mm、运行最高速度3000mm/s,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由亚联机械提供给瑞士克诺斯邦公司的日产1800m³纤维板生产线在俄罗斯卡卢加建成,于2022年投产;亚洲最大日产3000m³刨花板生产线,在巴基斯坦ZRK集团建设,预计2024年正式投入运行,最大设计产能与世界同步。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亚联机械共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124条连续平压热压机人造板生产线,全球市场总占有率已达到15%。据《中国人造板产业报告2023》统计,到2022年末,连续平压热压机全国保有228条纤维板和刨花板生产线,占比前3名中,亚联机械DPB型连续平压热压机线71条,市场占比为31%,上海板机Contiplus®型连续平压热压机线54条,占比为24%,迪芬巴赫CPS型连续平压热压机50条,占比为22%。
2)山东金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山东鲁丽集团公司合作,开发出国际首创的旋切法制备定向刨花板刨花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于2018年在山东鲁丽集团定向刨花板生产线上正式投产运行[30]。镇江中福马机械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刀环直径2 060 mm大型刀环式长材刨片机,2020年在湖北宝源木业有限公司扩产改造项目中与进口设备并线作业,性能达到进口设备水平[31]。
3)苏福马基于全自动砂光、大产能锯切、视觉检测、自动打包等技术,和数字化、网络化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构成的SCIP-MES智能制造执行系统而开发的国内首套砂、锯、拣、包一体化生产线,2021年在江苏新东方木业有限公司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推进了人造板机械向数字化转型升级[32]。2023年,苏福马一年就向国内提供了145台(套)砂光机,国内市场总占有率达95%,到2023年末,已向国内外市场提供砂光机3216台(套)。
4)到2023年,山西秋林机械有限公司已在国内市场推出了6台大型卧式胶合板多层压机,压机层数分别有50层、80层和130层;由广东吉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自动化装卸板立式胶合板多层热压机产业化运行也达到了65层,标志着胶合板机械开始向大型化、规模化迈进。由于中国的无卡旋切机和多层热压机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到2021年已向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主要地区出口胶合板旋切生产线设备超过250台(套),热压机超过100台(套),出口目标国既包括传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包括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出口范围进一步扩大,国际胶合板装备市场占有率全方位覆盖[33]。
4 结束语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人造板机械实现了与世界装备技术水平的接轨和同步,大大提高了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现技术再创新能力,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在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操作的便捷性、设备结构与原理应用的成熟性、工艺参数数据积累和控制系统模型构建以及技术创新细节把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我们要强化高质量发展意识,在产品开发中力求在品质化、精细化、精准化上持续改进完善,为中国人造板机械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产品结构优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而继续努力。
(来源:中国人造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