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壁垒信息 > 欧盟经贸保护主义的新动向

欧盟经贸保护主义的新动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29  浏览次数:

欧盟新一波经贸保护主义拉开帷幕,并在政策工具、话语认知等方面显露出新的特点。这一政策动向为我们认识新形势下欧盟的经济境况和战略选择提供了重要窗口。

近两年来,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交替冲击,全球绿色、数字等新兴领域竞争加剧,欧盟经贸保护主义升级,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出现一系列新动向。

(一)政策工具多样化。近年来,欧盟加紧打造和运用多样化的经贸保护手段。一是动用竞争性工具。欧盟不断鼓噪外国政府以所谓“不公正补贴”帮助企业获得非正常竞争优势,2023年正式通过《外国补贴条例》(FSR),2024年来对中国电动火车、光伏、风电、视频设备企业进行数次调查。二是使用政府采购防御工具。欧盟2022年完成“国际采购工具”(IPI)立法程序并开始应用,2024年4月,欧盟委员会动用IPI对中国医疗设备领域公共采购环节进行调查,谋求推动市场准入限制措施。三是以“数字规则”促进市场保护。欧盟依托《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数字市场法》(DMA)及《数字服务法》(DSA)等规则,加大对境外数字企业调查力度。与此同时,欧盟依然重视“双反”等传统经贸保护工具。

(二)扩大经贸保护覆盖面。欧盟近年来将经贸保护的视野扩大到对外投资、价值观、气候环境、两用技术等方面。一是强化投资管控。2024年1月,欧委会提出将绿地投资和外国企业在欧子公司的投资项目均纳入审查范围,同时确定各国审查机制必须审查的经济领域等,并开始酝酿系统研判对外投资风险基础上建立审查机制,从而对特定技术的对外投资进行监测和审查。二是构建涉及价值观的贸易保护工具,推进《禁止强迫劳动法案》《保护联盟及其成员国免受第三国经济胁迫条例》等政策规则落地。三是打造绿色经贸壁垒。2023年10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落地,并自2026年起根据“高碳产品”排放数据征收碳税。四是强化技术管控。2024年1月,欧盟委员会制定《出口管制白皮书》,建立欧盟统一的出口管制框架,扩大管制的范围,重点关注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

(三)通过维护价值观和安全谋求塑造政治共识。随着全球产业竞争和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欧盟将“保障安全”“维护价值观”当作推动保护主义、塑造政治共识的抓手。在价值观方面,欧洲议会主张以“维护基本自由”而冻结中欧投资协定(CAI),欧洲太阳能光伏联盟(ESIA)呼吁反对光伏产业的所谓“强迫劳动”。在经济安全方面,自2023年6月提出《欧洲经济安全战略》以来,欧盟将经贸领域的安全考量开始扩展到诸多领域,包括产业政策、网络安全、“产能过剩”等。

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是促使欧盟保护主义升级的直接诱因。但欧盟加强对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的反思,不断固化经济领域的自我保护和对外竞争意识,必然加深地缘政治意识对经贸政策的影响,保守主义则是其显像。

(一)危机加速政治右转。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交织,以及全球产业和科技的绿色和数字转型浪潮,持续加剧欧盟在国际经济地位上的颓势。能源成本劣势扩大、通胀居高不下、供应链不稳定等挑战,加剧欧盟“去工业化”乃至“欧洲制造终结”的风险。多重危机为极右政党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其在重大选举中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维护本土产业和就业利益的呼声也放大了整个欧洲加强保护的立场。在选举压力和保护主义呼声推动下,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及传统政治力量向保护主义倾斜。

(二)地缘政治意识上升。欧盟普遍认为唯有以地缘政治和实力政治思维来处理经济和对外关系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其自身利益及应对其他大国的挑战,经贸政策也呈现地缘政治化态势。2024年7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并存的现实需要具有经济安全、贸易、对外伙伴关系三大支柱的经济外交战略。为此,欧盟将加强与参与全球绿色和数字产业的竞争,并减少关键产品和原料对“不可靠国家”依赖,借助经贸保护工具以及歧视性的产业政策,谋求在削减外部产品进口的同时,逐步构建以其本土企业主导的关键产业链。

(三)“价值竞争”强化经济对抗心态。欧盟经济发展乏力带来的社会和政治碎片化、前景黯淡等挑战,使其“价值观影响力”不断褪色。为了重塑自身的制度吸引力,欧盟更加强调与非西方国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性、竞争性,呼吁加强其内外政策的价值观色彩,近年来不断渲染“制度性竞争对手”“专制对抗民主”“反击外国干涉”等叙事。同时,欧盟意识到,唯有显示出“自由、民主、繁荣”的发展前景,才能重塑“制度自信”及价值理念影响力,并在关键基础设施、社交媒体等数字技术应用、贸易和产业链合作等领域普遍实行“民主化”。

(四)“战略自主”追求的驱动。欧盟将“战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视为当今世界维护自身利益及与其他大国平等互动的保障,认为实现“战略自主”的前提是在经济、防务、能源等领域构建强大实力,同时减少对其他大国的依赖。因此,欧盟决策者和产业界纷纷将以保护措施来为欧盟绿色、数字等产业创造发展环境,视作在“降低依赖”话语下推进经济领域构建主权、实现战略自主的重要方面。

欧盟在贸易领域的政策转向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以及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关系构成挑战,更给全球经贸和科技合作格局造成负面冲击。

(一)欧盟经济复苏和转型将遭遇反噬。欧盟保护主义升级将使其经济发展持续“内倾化”,给其当前经济的复苏和转型增加了负担。首先,随着保护主义抬头并将贸易逆差视作“问题”,意味着由市场选择、成本引领的贸易关系将遭遇扭曲,延续并加剧由能源和供应链危机引发的高通胀挑战,使其各种经济活动遭遇逆风。其次,保护主义措施产生反噬效应亦将通过产业链联系而回击欧盟自身。欧洲央行研究指出,地缘政治风险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都构成严重挑战,然而欧盟自身保护主义措施和“去依赖”举措却恰恰给企业和贸易施加风险溢价。

(二)中欧经贸关系面临更大挑战。欧盟部分经贸保护行动直接针对中国,其中一些制度性安排无疑使中国对欧经贸合作遭受更大的冲击,不仅使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面临更大下行压力,同时欧方破坏中企在欧营商环境的相关做法也将给经贸合作造成“寒蝉效应”。

(三)加剧经贸“去全球化”逆流。欧盟种种的保护主义政策举措,加上美国推进“事实脱钩”,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全球围绕争夺产业链主导权的恶性竞争,也影响更多国家推进供应链的“内倾”“自保”式转向。欧盟诸多保护主义措施实际上在助推美国逐步稀释和切割中国与西方经济、产业、科技的联系,也将加速美国以“去风险”为名行真“脱钩”之实,最终推动全球经济和产业领域出现相互对抗、互不相嵌“平行体系”的危险局面。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Powered by ANDY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