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议题。到目前为止,149个国家已经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量88%以上。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出的重要目标。为有效推动节能降碳,各国政府、组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标准,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产业绿色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品碳足迹是指产品(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输、分销、使用阶段以及废弃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产品碳足迹认证则是指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评估和认证的过程,有助于企业自身及在上下游链条上识别产品生命周期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子,了解碳排放的分布情况,从而为企业精准制定节能降碳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推动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
1 国际碳足迹认证制度及国际标准
1.1 国外碳足迹认证制度
国际碳足迹体系趋于完善,近些年欧美国家陆续推出了多项碳足迹制度,制度的推广一方面推进了绿色低碳产业升级,一方面也以环保为由,提高了中国企业出口的成本,迫使中国企业加快产品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的绿色转型升级。
早在2005年欧盟提出了耗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2005/32/EC,简称EuP指令(Energy-using Products),2009年又发布了与能源相关产品的生态要求指令2009/125/EC,即ErP(Energy-related Products),都对产品碳足迹认证提出来了要求,并在《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简称《新电池法》)(Regulation (EU) 2023/1542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2 July 2023 concerning batteries and waste batteries)中提出对3类电池产品碳足迹声明的要求,对所有出口到欧盟的产品提出环境产品声明(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EPD)的要求。法国早在2011年要求产品贴覆碳足迹标签,并说明光伏发电、太阳能项目中,碳足迹是招标时的必要条件。德国首部国家气候法于2019年通过,规定了到2030年工业和交通等各个部门的年度减排目标,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意大利要求环境产品声明EPD,该项目记录了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从上游的原材料开采、生产到下游的安装、使用、维护和寿命结束后的管理,还包括上游和下游的运输。
1.2 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
对于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标准,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发布的ISO 14067 Greenhouse gases—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交流的要求与指南)标准、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ion,BSI)发布的PAS 2050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 标准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的Greenhouse Gas Protocol(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简称GHG Protocol)标准。
ISO 14067和PAS 2050标准在国外有广泛的市场基础,也是我国核算产品碳足迹的常用标准依据。两个标准的目标范围、抵消(碳中和)、产品类别规则和数据及其质量控制等4个方面基本一致,但在总体原则、排放源、系统边界、分析的有效期、分配方式和沟通验证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2 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的驱动力
2.1 国内政策的引领
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对于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自2021年起,国家和各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支持和促进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工作。
2023年1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是政府部门首次对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任务做出系统部署,其将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这5个方面作为未来重点工作,从顶层推进碳足迹认证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开始引导鼓励消费者关注低碳产品,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2024年6月4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制定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旨在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活动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2.2 国外碳关税的推动
2023年10月1日,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正式发布,2026年将开始正式实施,主要覆盖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等6个行业。欧盟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CBAM的实施将对中欧贸易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除欧盟碳关税外,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都在研究出台相关法案。随着相关国家法案的实施,碳关税涉及的行业将越来越多,对进口产品的征税范围将不断扩大,企业不得不面临“碳”带来的绿色国际贸易壁垒。
2.3 供应链条的推动
随着政策的变化,很多大型连锁企业和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关注产品碳足迹,并开始在国内寻找披露了碳足迹的产品入驻,这势必推动供应链条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的核算。2023年4月28日,京东物流正式发布《2022年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简称ESG报告),作为国内首家设立科学碳目标的物流企业,京东物流率先提出“供应链共享碳足迹”的减碳路径,并将绿色低碳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天猫超市在2022年首次发布“碳足迹”认证系列商品,在商品设计、生产、销售各环节引入减碳管理,对各环节进行精确的碳足迹核算。消费者打开天猫超市,搜索“碳足迹”就可以直接购买该系列商品。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排放数据,以评估碳足迹和碳排放数据。同时,众多知名企业宣布了开展碳中和计划,要求其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的原料达到碳中和,如苹果、西门子、沃尔玛、乐购、施耐德等已经宣布开展碳中和计划。
3 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流程
现基于笔者所在单位北京绿林认证有限公司在产品碳足迹方面的经验,介绍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流程如下:
1)确定产品类型、系统边界和核算单位。
首先,确定产品类型,即产品的产品名称、系列、规格、型号。不同的产品类型由于其原材料种类和所占比例以及生产过程能源消耗不同,需作为不同产品类型进行申请。其次,确定产品的系统边界,是从自然资源开采到产品出大门还是到产品最后处置阶段。最后,确定产品的核算单位,如每平方米还是每立方米产品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
2)收集数据。
产品碳足迹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角度考虑,从原材料、运输、生产加工、使用和最终处置阶段。产品碳足迹核算应收集的数据包括原辅材料消耗、原材料到厂运输距离、生产过程能耗、产品使用阶段能耗、产品最终处置阶段(回收、废弃或焚烧)过程的能耗等数据。
3)建立模型并采用数据库核算产品碳足迹。
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后,在数据库中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型,录入收集来的数据,由系统计算出产品的最终碳足迹结果。
4)编制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
系统核算完成后,从系统导出碳足迹核算结果,由认证审核小组编制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
5)颁发证书。
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编制完成后,开展报告复核和认证决定,最后出具正式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并颁发证书。
4 人造板及其制品行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的意义
产品碳足迹认证对于人造板及其制品企业推进“双碳”工作,实现绿色低碳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1)碳足迹认证可以帮助企业直观地了解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针对性地改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供应链,更好地实现企业产业升级。
2)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通过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信息,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扩大品牌影响力。
3)通过对接国际碳足迹标准,扩大企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降低企业出口风险,为出口商品的欧盟碳关税提供数据核算依据,保障出口贸易。
4)绿色产品认证和绿色工厂评价的重要内容。GB/T 33761—2017《绿色产品评价通则》中5.3.5条款对低碳属性指标的评价提出要求。
5)ESG报告中温室气体披露的数据支撑。ESG是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3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是衡量一家企业除财务报告外,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做出的成就。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中,鼓励企业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产品碳足迹)等数据进行核查等。ESG国际通用标准是(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发布的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其中305章节明确提出了排放的要求。
6)享受国家/地方政府奖补政策。多地政府陆续出台了碳足迹补贴政策,以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碳足迹认证,推进绿色消费和产业技术升级。以上海市为例,2022年8月上海黄浦区发布了《黄浦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对首次获得产品碳足迹等认证的企业,经认定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
7)金融机构的采信依据。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应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并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采信依据。
5 国内人造板及其制品行业的碳足迹工作现状
随着国家对于碳足迹体系建设的逐步重视,我国人造板生产企业已开始行动起来了。由于国内产品碳足迹起步较晚,还没有正式发布产品碳足迹的国家统一标准,现阶段对于人造板行业碳足迹工作,主要是以PAS 2050和ISO17067等国际碳足迹标准作为评估和核算其产品碳足迹的基础。
笔者所在单位已在人造板及其制品行业开展数十家的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包括人造板企业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木(重组装饰单板产品)产品碳足迹认证,千年舟新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世友木业有限公司的地板产品也取得了产品碳足迹的认证证书。
人造板及其制品具有储碳先天优势,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双碳”战略中的正向作用。
6 人造板及其制品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的建议
1)加强碳管理意识。
企业应加强对于整个碳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从碳管理体系的建设,到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控制、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和碳足迹标签等,构建一套完整的碳管理体系,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生产运营中和原材料端的碳排放量,有针对性地对各环节进行改造升级。
2)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
企业应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建立各阶段碳足迹核算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机制,不仅聚焦核算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追溯、对比分析甚至是趋势预测,反馈于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从而制定出企业的节能减碳措施,最终实现企业的“双碳”目标。
3)建立企业碳排放检测系统。
企业可以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控企业碳排放情况。数字化碳排放检测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直观地掌握碳排放情况,而且可以为开展碳足迹认证提供数据支撑。
(来源:中国人造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