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壁垒信息 > 中企如何防范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中企如何防范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04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机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受外部投资环境和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企业海外投资遭遇挫折的例子时有发生。在日前举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与风险论坛暨《对外投资与风险蓝皮书》发布会上,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兼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认真防范风险。

沈丹阳说:“从企业自身因素看,我国海外投资起步较晚,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缺乏海外投资经验,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低、风险评估能力弱等问题比较突出。从国内协调机制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时常出现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等问题,既不利于力量整合统筹,也容易造成资源重复浪费,同时受经济生态影响,部分领域‘走出去’存在一哄而上,恶性竞争的现象。‘走出去’存在这些风险并不可怕,企业要有积极应对之策。”

在海外投资中,中国企业将面对怎样的风险?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认为,第一,全球近年来进入了地缘政治冲突和恐怖事件的高发时期。第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了持续停滞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国家通常会收紧对外企的准入与审查政策。第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低迷将会影响中国对资源出口国的相关投资。第四,由于当前美国的货币政策方向跟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方向背道而驰,使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面临贬值压力,导致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直接投资的汇率风险与汇兑风险均非常突出。第五,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加上出口收入受限,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政治风险显著攀升。第六,环保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凸显。

对于如何防范和应对诸多风险,沈丹阳建议,从企业层面看,一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尊重企业在市场决策中的主体地位,投资前要充分了解目的地政治和经济环境,对项目成本收益风险进行评估。二是要有合作意识,“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要借鉴成功的跨国公司的合规管理经验,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更多地采取属地化经营方式,有效降低违规风险。三是要善于“抱团取暖”,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以及规范体系,可以采取产业链集群、优势互补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起“走出去”。

在政府层面,要加快《海外投资保险法》的立法进程。我们鼓励企业到“一带一路”投资是要建立好投资便利化和投资促进机制,未来要建立、强化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重大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在签署投资协定、外交交涉、贸易应诉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在市场层面,需要配套保障,如金融企业在“一带一路”上布点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也亟待跟上。

从政府层面来看,张明认为,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中国海外投资的整体保护框架。“未来中国政府应该把各个政府部门、各种驻外机构(包括使领馆在内)、各种行业协会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海外利益保护框架。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时,就能够从中获得帮助,包括投资前的风险预警与风险评估,以及投资受损后的利益保护等。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这样的全面行动框架,有助于显著降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各种风险。”张明说。其次,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地和一些主要东道国商谈双边投资协定。再次,政府部门也应该协调规范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行为。

张明建议,有着对外直接投资需求的中国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危机应对能力。中国企业在开展投资之前,应该系统地研究东道国,尤其应该重视东道国营商环境与投资风险的评估。在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多种所有制的投资形式,可以有效地绕开东道国主要针对国有企业投资的监管壁垒。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Powered by ANDYSITE